央广网

共享雨伞现身街头 共享生活用品系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2017-05-13 10:4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5月13日消息(记者陈玺宇 张浩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继共享单车遍地开花之后,市场刮起的“共享”风越来越强劲,在广州地铁的广州塔、大学城北等6个地铁站站厅已经出现共享雨伞的相关设备。“共享雨伞”——望文生义,就是把雨伞“共享”给有需要的人。用户通过微信登录,绑定个人头像和昵称,微信支付押金即可进行租伞还伞。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将如何盈利并持续发展呢?

  推出这项服务的创业团队叫做“魔力伞”,每把雨伞押金30元,15天内免费试使用,15天试用期过后每超12个小时收费1块钱。“魔力伞”CEO沈巍巍介绍了他们的服务模式,“扫码交押金,已在广州6个地铁站投了1000多把。”

  除了大量可供租用的雨伞,还有机器设备、铺设场地的入场费等,这种雨伞租赁业务前期投入巨大,那如何盈利呢?沈巍巍认为:“目标是以后用户不需要买伞。关于盈利点,未来引入商家赞助。”

  共享经济的小字辈共享雨伞刚刚起步,而共享充电宝已在各大城市迅速走红,它瞄准的就是“低头族”出门在外手机没电的痛点。对于这种能够随时提供充电的服务,大多数用户还是认为比较方便的。

  不得不说,共享充电宝的确能够解决人们外出时手机电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有不少资本看到商机,频繁布局。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

  共享经济一下子似乎变得无所不包:从早先已经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电单车,到如今陆续有充电宝、篮球、雨伞这些日常小物件也开始加入共享经济版图之中。三家主攻共享充电宝的企业获得上亿元融资,引起行业关注;与此同时,共享雨伞和共享篮球也纷纷步入公众视野,小物品共享的讨论热度大有超越共享单车之势。

  对于这些新生业态,一些用户表示欢迎,认为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但也有声音认为,某些共享领域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盈利模式不清晰。比如针对共享充电宝,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韦褔祥提出质疑,“从技术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不可行的,带一条数据线就可以解决充电问题了。有很多地方都是免费充的。从科技角度讲,有的企业已经在研发超长带电时间电池,共享充电宝短期有需求但长期不可行。”

  包括共享充电宝在内,人们对共享雨伞、篮球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用品业务简单、盈利模式单一,它们只是传统的分时租赁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体,谈不上严格的共享经济。以共享为名,不过是想抓住新经济的风口,从而吸引资本逐鹿,完成类似网约车和共享单车般的资本盛宴。

  对此,互联网专家王冠雄表示并不赞同:“互联网是自然生长的,比如腾讯从当年不起眼到今天的规模,所以关键看有没有入口、用户高粘性及挖掘增值点。”

  王冠雄认为,尽管目前共享物品的商业模式仍然以租赁收入为主,但作为一款使用频次高的创业项目,它契合了从线上流量争夺到线下流量争夺的行业大趋势,“现在下结论还早,但这些共享确实是高频线下流量入口,当前线上枯竭,线下可以反哺线上。”

  此外也有人质疑:无论是共享雨伞,还是共享篮球、充电宝,本质是租赁——创业团队购买物品转租给有需求的用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谁闲置,谁分享。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共享经济的狭义内涵,而应看重它适应国内社会环境和提高社会总体效率的价值。此外他也提醒用户,在购买这类服务时要尤其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工业4.0时代的标志是共享,存量增量都没增大,但用活之后经济获得发展。雨伞从分享角度赚不到钱,它的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通过用户支付方式等向用户发广告。”

  如何看待各类分享经济创业项目层出不穷的现状?动不动就把日常生活用品拿来共享,这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等待时间和市场来投票。

编辑: 王蕊
关键词: 共享雨伞;共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