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6日,北京迎来2020年第一场降雪。图为环卫工人清扫积雪确保市民安全出行。记者 周维海摄

  5日晚,2020年首场大雪普降京城。从2019年11月29日初雪算起,这已经是北京今冬的第4场雪。

  事实上,这次降雪不止北京。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自1月4日,今年首轮大范围雨雪天气已在多地拉开帷幕,截至6日早晨,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河北西北部和南部、河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5—15毫米,山西东南部和河南北部等局地20—36毫米。

  “不是说暖冬吗,怎么今年北京雨雪这么多,这正常吗?”记者身边的朋友感慨。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雨雪多和暖冬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讲,今年降雪多跟气温偏高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降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冷空气,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二是充足的水汽,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气温偏高,空气中容纳的水汽越多,水汽充沛,再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就形成了降雪。因此,气温偏高恰恰是雨雪过程偏多的原因之一。”马学款说。

  至于此次降雪量比之前预报的大,达到中到大雪级别,降雪量预报究竟难在哪儿?

  据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以24小时降水量划分标准为例,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北京此次降雪为例,一开始预报的降雪量之所以小,主要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存在偏差。”雷蕾说,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时一般会采用多个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将水汽、温度、动力等要素输入,像解数学方程一样得出数值,再根据人工经验对其订正,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雷蕾表示,此次北京的降雪过程,一周前她们就在追踪和研判。“但现在分析,数值模式对暖湿气流中层动力条件,预报偏弱一些,如偏南风风速,实况就比模式预报偏大了4米/秒,再就是模式对降温的幅度,预计的也比实况偏低。综合以上因素,导致降雪量比之前预报的更大一些。”雷蕾说。(记者 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