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 脱贫攻坚以来,青海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和重大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19年7月,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惠及5.2万户20万人。全面完成了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5.2万户20万农牧民(其中纳入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7万户、11.89万人)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或地质灾害区,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特从小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特合土乡扣压村长大,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县。达日县不仅是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三区三州”所属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村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620户9769人。

  地特家80平方米的新居干净整洁,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干果和零食,“我们是2019年搬进来的,当时心情特别激动,连装修都是自己装的,现在用水、用电、用气、用网都很方便。”

  地特永远不能忘记曾经的困难生活,“从小我们逐水草而居,靠父亲放牧养活我们弟兄三个。一家人挤在面积不大的帐篷里,没有通电,饮用水需要爸爸去河里舀。冬天的日子最难熬,每天早上起来都能在帐篷内看到一层薄冰。”

  同在相同社区居住的贫困户索南才让一人兼数职,养活着六个孩子和一个残疾妻子。“没搬来之前我们住的是帐篷,收入只有挖虫草赚的钱,家里的牛羊也不多。现在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挖掘机培训,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据达日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姜明辉介绍,达日县已将1960户7979人集中搬迁到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交通等基础设施便利的县城或乡村居住,全县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解决。

  “现在,牧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曾经因饮用河水引发的疾病基本消除。同时,牧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畜牧业来维持生活,而是有了多元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新生劳动力在旅游、餐饮、娱乐、运输、商贸业等行业就业人员空前增多,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姜明辉说。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一度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2017年,共和县将居住偏远、分散的101户切扎村贫困户,易地安置于共和县城城北新区。安置点配建活动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广场等,村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由于居住地离县城更近,村民就业渠道也拓宽了。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是纯牧业县。脱贫前,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仁增才让家所在的东格尔社区位于泽库县泽曲镇,当地713户贫困农牧区群众搬到了现在的新县城定居。是青南地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仁增才让在搬来这里之前,一家7口人以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主,由于草场面积过小致贫,每人每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7年, 仁增才让一家从不到40平米的土坯房搬到96平米独门独户的砖瓦房,用水、用电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前住在土坯房里条件很差,用水用电很不方便,现在条件好了,做什么都很方便,还有更多的时间做衣服赚钱。仁增才让在新家添置了缝纫机,用母亲传给他的手艺制作藏族服饰,年收入可以增加5000元。他的三个孩子也在这里接受义务教育。

  2018年,东格尔社区成立合作社后,将牧民的牲畜统一管理,实行草场确权政策,交由专业人员科学饲养、放牧,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仁增才让除了制作藏族服饰赚得的5000元,年底还可以拿到集体经济分红、低保等多项收入,家庭年收入达到近4万元。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我们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换穷业、挪穷窝,拔穷根的关键举措,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培训、就业保障、社区管理以及社会融入等后续扶持工作,逐点逐户落实好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