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 一条新修的木栈道从山脚一直蜿蜒通向山腰,两旁古朴典雅的小木屋尽显田园风光,举目远眺,苍翠幽远的景致尽入眼底……

  “这就是村子腰包鼓起来的‘法宝’!可别小看这些美景、木屋,还有栈道,正是靠它们才让我们村村集体经济‘破零’,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不少村民也是靠着它们扩大养殖规模,办起了农家乐,赚了不少钱。”大通县斜沟乡上窑洞庄村党支部书记肖生玉满脸自豪地说道。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贫困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的有效抓手。”西宁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胡进胜说。

  近年来西宁市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增强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面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全市330个贫困村和485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部实现“破零”,总收益达3643.56万元 。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职责。成立了全市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宁市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建设内容、政策措施、资金保障,压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了工作落实。三个贫困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职责,压实各单位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为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聚成强大合力。发展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仅靠村集体自身的力量极为有限,必须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和支持,形成发展合力,才能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为此,西宁市在建设3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实施485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多方筹集、整合资金,整合旅游扶贫、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资金,为推进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 “破零”工程凝聚了力量、注入了动力。2018年以来,三县共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1.98亿元,其中:光伏扶贫建设资金4.72亿元,非贫困村村集体发展资金4.86亿元,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资金0.44亿元,旅游扶贫资金0.91亿元,东西协作、帮扶等资金1.05亿元。

  因地制宜施策,创新发展模式。根据贫困地区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禀赋,因村施策,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拓展集体经济多元增收渠道。一是光伏扶贫模式。330个贫困村联村建成容量为 75.4兆瓦的3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按发电量取得收益,按贫困人口数量分配,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二是集体股份分红模式。28个村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折算为股份入股企业经营,按股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兴办经济实体模式。195个村通过发展农牧业企业,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等经济实体,通过经营收益,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发展物业经济模式。262个村在城镇购置商铺等经营性固定资产,通过异地置业增加集体收入。

  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公开公示。强化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管好、用好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确保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工作督导,西宁市及各县组织督查组开展定期督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推进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顺利开展。落实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各县在政府门户网站对具体项目和财政扶贫资金安排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公告,同时在乡、村两级进行了公示,充分保证群众对项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接受社会监督。

  开发公益岗位,巩固脱贫成果。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让有弱劳力或半劳力的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防止返贫和致贫。三县共安排公益岗位3163个(贫困人口2121个),其中养老服务员14人、保洁员1822人、绿化员347人、道路维修员45人、公共安全员34人、公益设施管理员46人、疫情防控临时岗位307人,信贷代办员等岗位495人,使他们就近就地实现就业,稳定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