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5月17日,由搜狐科技主办、央广网作为战略支持媒体参与的“2021搜狐科技5G&AI峰会”在北京开幕。峰会大咖齐聚,共同探讨5G和AI技术的最前沿发展以及应用落地情况。

  如今中国正处在制造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技术渗透融合”为突出特点的新一代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去年,国家首提“新基建”理念,5G、AI、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包含其中。“聚焦新基建 引领新智造”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热点。

  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痛点?AI和5G如何帮助工业降本增效?在下午是“新基建 新智造”圆桌论坛中,搜狐科技编辑马文玥与树根互联副总裁吉海星,旷视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王宏玉,中兴通讯副总裁陈志萍展开了对话。

  树根互联副总裁吉海星指出,经济一定有周期。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抗周期是核心问题。如何抵抗周期性?“以我们自己的母公司为例,主要办法第一是国际化,第二是数字化。”

  旷视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王宏玉表示,中国的制造业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最快的,但仍存在一些痛点。企业之间的发展不太平衡,处于工业1.0、2.0、3.0、4.0的都有,在下一步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每个企业状态不一样,所以面对转型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志萍认为,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在国内来说还是处于智能化起步阶段。“AI赋能智能制造,我们从自己做起,让大家看到5G技术或者ICT技术在工业、智能制造、智能化方面能做到什么价值的提升,我们在自己的5G制造工厂里把这些应用案例实践下去,同时把这些应用抽象出来,做成可以复制的工业化组件,让广大的工业企业去落地。”

  主持人:

  搜狐科技编辑马文玥

  特邀嘉宾:

  树根互联副总裁 吉海星

  旷视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 王宏玉

  中兴通讯副总裁 陈志萍

  以下为“新基建 新智造”圆桌论坛实录:

  关键词一:制造业的痛点和薄弱点

  吉海星:现在的企业挑战最大的,比如以我们自己的母公司为例,首先具有周期性的行业,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有相应的周期性。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它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很好的营收增长,但是经济一定有周期。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抗周期是核心问题,如何抵抗周期性。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找到办法,以我们自己的母公司为例看到的办法就是,第一国际化,第二数字化。

  国际化很好理解,东边不亮西边亮,中国的经济不好,总有海外公司的经济能够弥补。但是数字化现在看到解决问题就是降成本,举个例子,通过AI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去降所谓的人力成本非常常见。第二,减少设备的无故障停机率,也是降成本。提升设备使用率,提升准时交付率,提升客户的满意率等等,都是一系列可以用到的数字化技术。

  树根互联过去一直在这个领域去开展数字化的实践,解决刚才说到的提质降本增效的核心问题。所有技术和手段都会沉淀在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面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的工业APP、工业应用,在这里面我们希望与广大的合作伙伴为企业智能制造提供服务。

  王宏玉:中国制造业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最快的,但痛点有:首先,我们的发展不太平衡,企业处于工业1.0、2.0、3.0、4.0的都有,我们在下一步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每个企业状态不一样,所以面对转型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其次,企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要合理,换成自动化设备跟人比有多大的效率?如果跟人差不多,这些企业积极性就不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去评价转型?数字化转型以后能带来什么效益?这块也是制造企业的一个痛点。

  旷视是一家AI企业,通过AI技术在工业场景落地,为用户提供降本增效的方法。旷视服务制造企业,目前主要从物流行业入手,物流行业相对规范,做起来相对难度少一些,把AI元素加入物流里面,为物流企业提供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陈志萍: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在国内来说还是处于智能化起步阶段。中兴通讯本身做ICT行业,我们本身也是一个制造行业,我们提供大量的5G设备。降本提质增效这个普遍的需求对于每个行业是一样的,我们最终来体现技术加到技术行业的制造环节当中,最根本的诉求让企业主省心、放心。

  去年的疫情环境下我们自己做了一些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包括从研发到运营到生产到物流全流程的数字化能力的打通。AI赋能智能制造,从我们自己做起,让大家看到5G技术或者ICT技术来自于工业、智能制造、智能化方面能够做到什么价值的提升,对于场景的研究等等,我们在自己的5G制造工厂里面把这些应用案例实践下去,同时把这些应用抽象出来,做成可以复制的工业化组件,让广大的工业企业去落地。

  我们跟全国和全球的合作伙伴一起,把5G的应用案例能够在他们的企业业务当中真正落地,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去年在“绽放杯”大赛当中我们有四个工业项目获得了一等奖,从一个方面来说科技真正赋能到了工业。

  关键词二:5G、AI赋能制造业

  陈志萍:我举一个案例,我们去年和浙江新凤鸣公司一起做了一个行业应用。浙江新凤鸣生产化纤,有一个车间检测生产化纤丝的质量。这个环节过去靠人去做,人需要用眼睛去看,由于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对于人也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工人流失率挺高,检测的失误率也相对比较高。

  我们和新凤鸣合作,发现可以用5G的机器视觉加上AI技术替代人眼检测方式,仅仅这一项应用就能够帮助咱们新凤鸣在这个环节上的质量提升达到60%,人力成本的降低达到20%,直接测算一下,每年可以带来经济价值的提升达到了1800万。

  王宏玉:旷视做机器人在物流领域为客户提供货到人的分拣、物料搬运和配送。举个简单例子,十年前我们去好多企业,在车间里面搬来搬去的活儿基本是人在做,生产线上有一些人,生产线边上有人拉着推车去送料。现在到很多生产厂家一看,这个活儿基本都是物料搬运机器人代替了,估计我们中兴也会采用,三一也会采用。这种机器人是刚需,确实能解决用户的问题,同时能算过账来。

  早期的物流机器人大概八十几万,现在几万块钱,非常方便。这种机器人有连接功能,可以和信息系统连起来,把整个物料投送变成智能化的过程。

  主持人:服务制造业转型的困难

  陈志萍:这个问题我也有思考,我们遇到各种行业的合作,也有和客户交流。我感觉大家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总结。

  第一,如果说一个企业想做智能化制造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一点,它需要有决心,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以中兴为例,我们做5G制造升级不是能够短期见效的,任何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创新到试生产实践到最后大规模上线,它要有一段时间,也涉及到资金的投入以及遇到挫折你的坚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包括5G也好,AI也好,大数据也好,云也好,技术也在演进,真正这些技术能够从实验室到预生产线再落地到各行各业去,还有一段过程,技术的成熟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

  第三,关于专家人才,对于行业来说,谁最懂行业本身,谁最懂行业的应用场景本身?其实是这个行业里面的人。

  中兴和行业合作,我们懂通讯,我们懂云基础设施,懂ICT,但是对行业并不是最理解的,这样的话需要两个团队一起作战,互相渗透。中兴通讯创造了5G的智能化示范基地成功的原因在于,中兴有一帮又懂生产又懂5G双结合的团队,我们正好把它做成了。

  王宏玉:我们不光要懂互联网懂AI,还要懂用户的制造生产,这方面的人才不光是技术人才,还有管理人才也很重要。把很多技术大拿集合到一起怎么管怎么发挥作用,也是需要从供给侧解决的问题。用户侧也是需要投入,不能说做一半,或者做一半的过程中觉得也没改善多少就放弃。另外,还要有宽容的心,做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小的失败,小的失误需要我们自己和用户一起调整。用户和服务商有一些研发性的项目支持,包括资本的支持,把这个行业推得更快一些,有时候资本的力量也是很厉害的。

  吉海星: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术语在五年前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实体制造企业家。但是经过这五年国家大力地推进,现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来到了观念上改变的临界点。

  具体的做法要做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单点速赢”。我们找到速赢点,有这样一系列的速赢点,就能建立信心,获得耐心,看到管理者的决心,多半就能把这个事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