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从隋唐到明代、历经千年刻制的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今天入选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与此同时,针对石经的抢救性信息留存和预防性保护工程也已于近日启动,为石刻文物注入全新的数字生命力。
在房山云居寺,工作人员通过专用转运箱将石经一块一块运到扫描室。结合光照矩阵数据采集和视觉计算等技术,对文物色彩、线条、深度等进行物理采集。通过这种无接触方式提取雕刻类文物的细微痕迹,还原石经上的内容。再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合成算法,在对文物本体无损害的前提下,还原肉眼难辨的细节。
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始刻于公元605年,由僧人静琬发愿镌刻。经隋、唐、辽、金、元、明六朝持续接力,跨越千余年时光,最终刻就14278块经板,收录1122部、3572卷佛教典籍,超过3500万字。它不仅是一部宏大的宗教经典巨著,也宛如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鲜活中华文明史。
编辑:宓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