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同程旅行将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化点为面”,对外正式开启“同程千村计划”。该计划将培养十万乡村新旅人,打造一百个乡村旅游标杆项目,带动千亿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值。
时隔一个月有余,同程旅行副总裁柴莹辉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乡村振兴以及正在推进的“同程千村计划”,她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遵循‘一村一策’‘千村千面’,这个理念,构成了千村计划的内核,也是同程旅行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坚持的。“
在柴莹辉看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人”的问题不容忽略。如何提高乡村的人气?如何更好地满足5亿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既能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她还表示,三年疫情造成的旅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将为疫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以下为采访实录:
1、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具体个体实践,乡村振兴的热度一直不减。从一个旅游从业者的视角看,如何用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您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是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柴莹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并多次提及到旅游产业相关的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其实已经为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
就旅游业而言,在广大的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美好,陶冶精神情操,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或者拓宽经济收入,这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要义不谋而合。可以说,乡村旅游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但是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旅游业,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来看,乡村旅游虽然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依然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想让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本质上要对乡村一二产业进行二次开发和二次挖掘,才能推动作为旅游的第三产业兴盛。另外,乡村旅游虽然前景广阔,也应该避免千篇一律,需要结合当地的基础配套、特色资源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疫情三年对旅游业影响深远。就乡村旅游来说,疫情前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柴莹辉:疫情三年,旅游行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但我们更看到这个行业更加坚韧的一面,有非常多的旅游企业借助快速的组织迭代、更有效的市场策略,抵御住了疫情的冲击。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旅行市场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发生了结构性改变,这些变化将牵动乡村旅游发展。第一,经过疫情三年的培育,本地游、周边游为代表的新需求正在形成。随着自驾、露营、户外等这些新潮流的兴起,预计乡村依然是承载这些需求的重要选择。第二,用户需求更加多元化,用户更加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将激发乡村旅游内容创造、场景营造等动能。第三,疫情中,我们除了看到预订线上化的提升,其实,无论是酒店还是景区,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这些变化,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会,将为疫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3、最近注意到同程旅行对外发布了“千村计划”,这个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在开展实施中将遵循哪些核心理念?
柴莹辉: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课题面前,同程旅行近年来一直积极投身其中,持续探索和打造新时代乡村旅游的新样板、新模式。“同程千村计划”的发布,就是源于同程旅行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观察和实践。
纵观各地过去二十多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以及同程旅行在乡村旅游方面的探索,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全国近70万个乡村,乡村风貌、资源禀赋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模式和路径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乡村。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每个村子的“村情”,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千村千面”。
基于这样的结论,我们在今年2月正式启动了“同程千村计划”。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将从人才、技术、流量、资金等多个维度助力更多乡村培育最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千村计划的开展实施过程中,同程旅行将秉持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聚焦于“人”。会从三个维度入手,一个是留住年轻人,同时让村里的老年人也有参与感;第二个是营造乡村创业兴业的氛围,聚集人气;第三个是提升人的技能,如对从业者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同程旅行2022年发起“新旅人计划”公益直播,目前已惠及数十万旅游人。未来,同程旅行还将持续整合内外部资源,帮助提升乡村旅游创业者和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村民参与感和乡村活力。
第二个原则,注重产业的培育,乡村振兴必须先振兴产业。主要遵循三点,一是“一村一策”、千村千面,这也是同程千村计划的核心理念;二是融合、包容,要与当地已有的农业等产业进行融合,不破坏乡村原貌,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生态优先是红线,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4、在同程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目前有哪些相对较成熟的项目,这些项目为千村计划后续开展带来了哪些启发?
柴莹辉:同程旅行在正式推出“千村计划”之前,在乡村旅游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目前先后落地了林渡暖村项目、张家港湾永兴村项目,并参与了三亚保亭民族文化度假区项目的投资。
林渡暖村是“同程千村计划”的首个样板项目,这个项目在2月份获得了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城乡休闲一体化示范项目”称号,最近又入选了第四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的十大创意案例。
这个村子有知名的“横泾大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稻田旅游、稻田体验、稻田研学等乡村体验式旅游,然后拓展出民宿、露营、亲子空间等多元商业业态,最终完成从乡村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过渡。经过不到两年的运营,林渡暖村目前已成为一个新晋的网红打卡地,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林渡暖村的成功,在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它是以“产业赋能,有机生长”为核心理念,在保留原村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乡村重新聚集了人气,让年轻村民回流乡村,创造了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在我看来,通过林渡暖村的实践,未来 “千村千面”的底层逻辑是可以实现标准化的。在“同程千村计划”中,可能只有一个林渡暖村,但打造林渡暖村的经验和方法,在另一个村庄依然适用。另外,通过暖村项目,产品体验、内容营销、品牌IP等等这些乡村旅游营销玩法,也都有机会在后续更多项目身上得以借鉴、复用。

关注精彩内容